清华哲学系喜迎三位双聘教授组建科学哲学二级学科

经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院务会批准,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张卜天教授和王巍教授于近日被聘为哲学系双聘教授,他们将和已经过会并签约、即将入职的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Adweit Parker助理教授一道组建哲学系科学哲学二级学科教研团队,在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自然哲学史、物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哲学、欧洲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等方向上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至此,清华哲学系拥有了包括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哲学、美学和宗教学在内的全部八个二级学科。

教师 · 简介

吴国盛 教授

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现任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科学史系教授、哲学系双聘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史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9-201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1999)。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

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

主要学术著作有《什么是科学》(2016)、《希腊空间概念》(2010)、《技术哲学讲演录》(2009)、《时间的观念》(2006)、《追思自然》(1998),另有《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四种(《科学的历程》、《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科学走向传播》)(2013)。

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1),著作《科学的历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09),著作《时间的观念》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8)。

张卜天 教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

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2000年8月至11月: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系读博,后退学。

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免试转博。

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获科技哲学博士学位。

(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培训德语。)

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5年1月至6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

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副教授。

2018年6月至今: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科学史系长聘教授。

2020年10月,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哲学系双聘教授。

研究方向:

西方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史,科学与宗教

担任职务:

Isis编委(Advisory Editor,2017-2020)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科学人文经典研究中心主任(2019-)

主编:

《科学源流译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5);

《科学史译丛》(商务印书馆,2016-);

《世界科普名著译丛》(商务印书馆,2019-);

《科学经典译丛》(商务印书馆,2020-)

A.专著:

《质的量化与运动的量化——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的运动学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商务印书馆,2019年再版。

B.论文:

1 “奥雷斯姆关于质的强度的图示法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28卷第5期,72-76, 28页。

2 “中世纪自然哲学关于运动本性的争论”,《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27卷第1期,1-12页。

3 “拉丁西方的百科全书之最——伊西多尔的《词源》”,《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第29卷第3期,282-288页。

4 “布雷德沃丁的动力学定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6卷第1期,5-12, 23页。

5 “评《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中译本”,《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31卷第3期,346-354页。

6 “从古希腊到近代早期力学含义的演变”,《科学文化评论》,2010年第7卷第3期,38-53页。

7 “中世纪自然哲学关于质的强度变化问题的争论”,2010年第32卷第4期《自然辩证法通讯》,35-41页。

8 “中世纪自然哲学的思维风格”,《科学文化评论》,2011年第8卷第3期,26-34页。

9 “位置的不动性——亚里士多德位置学说的理论困难”,《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32卷第3期,418-430页。

10 “科学革命和李约瑟问题:科恩教授访谈录”,《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第9卷第4期,103-113页。

11 “中世纪科学史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年第33卷第3期,285-295页。

12 “《科学源流译丛》概述”,《中国科技史杂志》,2013年第34卷第1期,102-106页。

13 “科学革命起止时间背后的编史学观念”,《科学文化评论》,2013年第4期,29-38页。

14 “希腊力学的性质和传统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132-142页。

15 “现代世界图景的思想起源——评《无限与视角》”,《科学文化评论》,2014年第2期,109-121页。

16 “哥白尼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吗?”,《科学文化评论》, 2016年第4期,29-37页。

17 “‘科学’与‘宗教’概念的演变”,《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年第3期,147-152页。

18 “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及其及其对采矿反对者的回应”,《中国科技史杂志》,2017年第38卷第3期,339-345页。

19 “中世纪自然哲学与神学的互动刍议”,《科学文化评论》, 2017年第4期,29-48页。

20 “为什么古人不喜欢创新”,《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3期,114-122页。

21 “Translating History of Science Books into Chinese: Why? Which Ones? How?” Isis, 2018, 109(4), pp. 782-788.

C.译著

C1.科学史名著

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商务印书馆,2016年。

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商务印书馆,2016年。

伯纳德·科恩:《新物理学的诞生》,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商务印书馆,2016年。

爱德华·格兰特:《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商务印书馆,2020年。

爱德华·扬·戴克斯特豪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商务印书馆,2015年。

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商务印书馆,2020年。

弗洛里斯·科恩:《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埃德温·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商务印书馆,2019年。

玛格丽特·奥斯勒:《重构世界:从中世纪到近代欧洲的自然、上帝与人类认识》,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商务印书馆,2019年。

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第二版),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年。商务印书馆,2019年。

劳伦斯·普林西比:《科学革命》,译林出版社,2013年。

卡斯滕·哈里斯:《无限与视角》,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

皮埃尔·阿多:《伊西斯的面纱:自然的观念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雅各布·克莱因:《雅各布·克莱因思想史文集》,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

戴维·L·瓦格纳:《中世纪的自由七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李约瑟:《文明的滴定》,商务印书馆,2016年。

彼得·哈里森:《科学与宗教的领地》,商务印书馆,2016年。

I.伯纳德·科恩:《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商务印书馆,2016年。

巴特菲尔德:《现代科学的起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

乌特·哈内赫拉夫:《西方神秘学指津》,商务印书馆,2018年。

劳伦斯·普林西比:《炼金术的秘密》,商务印书馆,2018年。

彼得·哈里森:《圣经、新教与自然科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2019年。

理查德·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商务印书馆,2020年。

C2.科学名著

哥白尼:《天球运行论》,载霍金编《站在巨人的肩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商务印书馆,2014年。

开普勒:《世界的和谐》,载霍金编《站在巨人的肩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商务印书馆,2013年。

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14年。

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希腊人 科学与人文主义》,商务印书馆,2015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商务印书馆,2018年。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商务印书馆,2019年。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果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商务印书馆,2020年。

C3.科普著作

英国上议院:《科学与社会》,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合译)

马丁·戴维斯:《逻辑的引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布赖恩·里德雷:《科学是魔法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合译)

安德鲁·罗宾逊:《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百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格雷厄姆·劳顿:《万物起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商务印书馆,2019年。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果麦·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

C4.哲学著作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出版社,2018年。

弗里德曼:《分道而行:卡尔纳普、卡西尔、海德格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彼得·辛格:《黑格尔》,译林出版社,2015年。

彼得·辛格:《休谟》,译林出版社,2016年。(合译)

荣格、卫礼贤:《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商务印书馆,2016年。

托马斯·内格尔:《心灵和宇宙:对唯物论的新达尔文主义自然观的诘问》,商务印书馆,2017年。

约翰·洛西:《科学哲学的历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

阿尔道斯·赫胥黎:《长青哲学》,商务印书馆,2018年。(合译)

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商务印书馆,2019年。

C5.其它著作

弗雷德里克·M·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王巍 教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哲学硕士

1988年9月至1993年7月,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现代应用物理系,理学学士

1996年7月至今,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助教(1996年7月)、讲师(2001年1月)、副教授(2003年12月)、教授(2012年2月),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哲学系双聘教授(2020年10月)。

教学课目: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原著研读、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社会兼职:

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秘书长

2006年5月至今 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 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

2001年4月至今“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发起人、主持人之一

研究兴趣:

一般科学哲学(主要关注科学说明、自然定律、因果性等),也开始涉及特殊科学哲学(如生物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等)

课题:

1. 2008年至今:“科学说明与科学解释学”,亚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

2. 2004年至今:“科学说明与自然定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3. 2003年至2006年:“科学哲学原著研读”系级精品课程,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社科学院

4. 2002年至2003年:“科学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社科学院学科发展基金项目

5. 2002年至2003年:“相对主义研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计划

刊物论文:

1.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大会评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

2. “结构实在论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

3. “PSA2004年会述要”,《哲学动态》,2005(3)

4. “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见:蒋劲松编《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出版社,2005年

5. “科学划界的标准”,《科学学研究》,2004(2)

6. “真理论的新进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

7. “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8. “第12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大会纪实”,《哲学动态》,2003(11)

9.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3)

10.“科学说明与历史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2(5)

11. “西方科学哲学的新进展”,见:万俊人编《清华哲学年鉴2001》,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 “港台科技哲学现状”,见: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编《中国哲学年鉴2001》,哲学研究杂志社,2001年“追寻人类语言的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2)

13. “乔姆斯基与人工智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0)

14. “乔姆斯基唯理论哲学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8)

专著:

1.《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出版社,2004年

2.《相对主义:从典范、语言与理性的观点看》,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出版社,2003年

译著:

1.《心灵的再发现》(John Searle: The Rediscovery of Min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斑杂的世界》(Nancy Cartwright: The Dappled World,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剑桥哲学辞典》翻译14条辞目,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1年

会议论文:

1. “Is There Such Thing as a Ceteris Paribus?”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arch, 2006

2.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Laws of Nature”, Univ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 November, 2005

3.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ugust 2003

4. “Physicalism in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enna Circle, 1994

Adwait A. Parker

(助理教授)

Adwait A. Parker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1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和柏林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员。其专长是科学哲学、康德与后康德哲学。

他的博士论文以笛卡尔、莱布尼茨和牛顿的相关理论为背景考察康德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理论,特别是康德和牛顿中几何学的空间概念和形而上学的空间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关注的焦点是牛顿重力发现的概念基础,其贡献在于表明牛顿在物质的主动的量和被动的量之间做了一个区分,这创造了牛顿与20世纪物理学哲学之间的一条新的研究路线;他也关注牛顿在提出重力理论时关于重力的的分体学(the mereology of gravitaitional forces)的思想及其倚重磁性类比的原因。其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关于牛顿区分物质的主动量和被动量)获得了物理学哲学的重要奖项Du Chatelet Prize(2019年杜克大学)并被国际哲学顶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接受发表(‘Newton on Active and Passive Quantities of Matte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Winner of 2019 Du Chatelet Prize in Philosophy of Physics.);其论文中关于牛顿重力理论和部分学理论的部分已经被当代世界著名牛顿专家George Smith收入其主编的两部重要论文集之中发表(‘Liber Secundus §§18-26: Magnets, Law III, and the Evidence for Universal Gravity’. In The Evolution of New- ton’s Principia in 1685. Ed. George E. Smith, 2019. ‘Force Mereology and Corollary 6 of the Laws of Motion’. In Newtonian Relativity. Eds. Robert DiSalle and George E. Smith,2019)。

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康德哲学专家、斯坦福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主任Michael Friedman教授认为,Adwait A. Parker博士论文最出彩的地方是他关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的新看法;同时认为他的牛顿研究是实质性的、原创的和杰出的,包含了对于牛顿的重心引力先导的磁学考虑的详尽探讨,现在又随着获得Du Chatelet Prize而发表,是非常重要的荣誉。斯坦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前哲学系主任、Sterling讲席教授Lanier Anderson认为Adwait A. Parker的博士论文中关于牛顿的某些观点极富新意、令人瞩目,康德的工作同样卓越,他的语言能力也不可多得(精通英、德、法、西班牙、拉丁语);他对于法国的科学哲学和20世纪末哲学也有实质性的兴趣,他在科学哲学和法国哲学两个研究领域都很有实力。世界著名的牛顿专家、塔弗茨大学教授George E. Smith评价Adwait A. Parker博士论文中的牛顿研究极为出色,他说他从未见过哲学博士研究生像Parker那样认真去了解背景性的历史文献;Parker关于牛顿重力与磁力及其历史渊源的研究是真正突破性的工作,是对近代早期科学史研究的突破性贡献;他有把科学史的详细研究与科学哲学联系起来的超常能力。著名科学史家、巴黎狄德罗大学科学史研究所和柏林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双聘研究员Vincenzo De Risi说,他曾因为对Adwait A. Parker的近代早期哲学史和莱布尼茨的课程高度赞赏而邀请他前往他本人所在的这两个学术机构担任访问学者;Adwait A. Parker作为哲学史家和科学史家的双重能力使得他的博士论文卓尔不凡。他尝试把笛卡尔、牛顿和康德的形而上学观点与他们在实际科学发展中的纠缠结合在一起,从分体学的角度研究空间概念极大地有助于把形而上学的空间概念(强调整体-部分结构)与数学结构相结合。他把牛顿的重力理论与分体学关联起来考察,阐明了牛顿物理学的基础,他对牛顿磁学理论的长篇大论是对科学史的重要贡献;Adwait A. Parker的博士论文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于表明科学的论证如何可能与科学理论的根本方面融合起来、从而得出重要的哲学结论。他的工作揭示了18世纪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互动,从而无论在科学史还是哲学史都是值得一提的成果。

Education

2019 Ph.D. in Philosophy (awarded April 11, 2019),Stanford University(Thesis: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pace in Kantian Idealism’,Advisor:Michael Friedman)

2015 MA in Philosophy, Stanford University

2010 M2 Recherche in Philosophie contemporaine mention très bien (summa cum laude)

Fulbright tenure Université de Paris I Panthéon-Sorbonne(Thesis: ‘Foucault comme philosophe de l’objet’)

2009 A.B. in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sis: ‘Frege and 19th century Real Analysis’)

Publications

2019 ‘Newton on Active and Passive Quantities of Matte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Winner of 2019 Du Chatelet Prize in Philosophy of Physics.

2019 ‘Liber Secundus §§18-26: Magnets, Law III, and the Evidence for Universal Gravity’. In The Evolution of New- ton’s Principia in 1685. Ed. George E. Smith.

2019 ‘Force Mereology and Corollary 6 of the Laws of Motion’. In Newtonian Relativity. Eds. Robert DiSalle and George E. Smith.

Published Translation

2011 Arrow, Kenneth and Hervé Raynaud, Managerial Logic. London: Wiley-ISTE.

Originally Logique de la décision managériale, Paris: Hermès, 2010. 410pp.

Articles in Progress

Asymmetry of Intuition and Kant’s Theory of Physical Space

Mereology and 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Geometry’ Debate

Descartes’ Metaphysics of Material Substance in the Context of Copernicanism

Dissertation Abstract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pace in Kantian Idealism

Committee: Michael Friedman, Lanier Anderson, Tom Ryckman, George Smith (Tufts)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ims to explain how we hav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t frames space and time as pure ‘forms’ of our ability to acquire sensations, rather than as independently existing entities or their properties. This is then also supposed to explain how we can anticipate formal features of experience. The space we study in geometry is the very one in which objects appear to us.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scholarship has implicitly recognized Kant’s notion of space is not as unified as this picture would suggest. In particular, the straightforward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just one space - both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 has implicitly come under scrutiny. I locate grounds for this scrutiny within Kant’s direct and indirect proofs for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However, I argue the disunity of space actually strengthens Kant’s doctrine. I clarify how Kant intends to incorporate Newtonian matter theory while responding to Leibnizian rationalism. To do this, I specify the evidential hurdles Newton faced in determining whether gravity is a well-founded physical magnitude. I suggest Kant’s evolving criticisms of physical monadology gradually include more of Newton’s matter theory. The inclusions reflect Kant’s growing clarity on his precise disagreements with Leibniz. The core of these, I argue,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atter and form as it applies to thought.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