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游戏——致大一同学们的公开信

与 自 然 游 戏

——致大一同学们的公开信

本学期开设的《西方哲学思想经典》,想来是同学们的哲学启蒙课程之一。在头几节课当中,我尝试分析并重构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论证,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这些论证进行细微的批评,考察笛卡尔的文本中是否已经预先埋伏了对这些批评的回复,并对这些笛卡尔可能的回复进行了进一步的批评。课堂上进展似乎比较顺利。但是课下与一些同学的交流却让我陷入思考。在此,与大家书面聊几句。

这些同学对课上我力图展现的批评方法抱有某种下意识的忧虑。并且,这些同学自己也非常坦率且敏锐地分析了忧虑背后的原因:在中学阶段,考试拿高分是很重要的。而考试(尤其文科考试)的时候,关键的能力是迅速准确地把握出题人的意图。任何对题目本身合理性(或对出题人构想的标准答案的正确性)的批判,都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自取灭亡。习惯这种学习模式之后,大家都希望快速获得各种确定的信息。至于那些针对貌似确定的信息展开的批评性分析(即使分析本身很有趣),则往往会让大家感到陌生和“没有用”。而如果你来我往的批评不能很快导致一个确定的结果,大家又会感到空虚和忧虑。

我想,中学的学习模式必须改正。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赋予人理性论证和细致批评的能力。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学们或许得时时提醒自己:我已经不在中学之中。大学是科研机构。作为大学的一份子,我已经获得了独立处理学术问题的自由,不用总是对标准答案心怀敬畏,战战兢兢地等待权威打分。这种独立意识,越快确立越好。

当然,这不意味着大学里的学术没有好坏的标准。同学们仍在入门阶段,要做出真正站得住脚的学术成果,尚需接受老师的纠正和评价,经历天长日久的锤炼。我想,中学(尤其是中学的文科应试教育)与大学的本质区别,或许可以这样来表述:在中学里,你们与人游戏;在大学里,你们应当学会如何与自然游戏。让我们稍微展开来谈谈这点。

如果一个孩子想用不同大小的积木搭一座尽可能高的塔,他就是在与自然游戏。因为,在这里,所谓成功就意味着塔搭得足够高。而在此决定成败的完全是自然界法则。为了成功,孩子必须与自然界本身互动,揣摩积木的形状,重量以及积木叠加的力学规律等等。

而如果一个孩子想按照自己父母喜好的方式把积木收好,他就是在与人游戏。在这里,所谓成功就意味着父母的认同。而在此决定孩子努力成败的,主要不是自然法则,而是父母的标准。因为,收拾到什么样子叫做“收好”,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预期和偏好。为了成功,孩子需要与自己的父母互动,揣摩后者的心意。

简而言之,只要某种行为的成败由世界本身的特质左右,与人类权威颁布的‘规定’无关,它就是与自然的游戏。除了用积木搭高塔之外,自然科学研究,航天工程和徒手攀岩是另一些很容易想到的例子。

相反,当下尊崇“出题人意图”和“标准答案”的中学文科考试,是一种典型的与人的游戏。考生的成败,根本上是由权威标准来规定的。考生更像那个收拾积木的孩子,关键在于领会父母(即出题人)心目中的“收好”是什么意思,并且照做。权威的标准答案本身是否经得起推敲,往往是最不重要的。至于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学文科考试变成这个样子,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同时,我也不打算对所有与人的游戏下价值判断。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优秀学术工作的本质,是与自然的游戏。如果在大学阶段不能尽快摆脱中学的思维模式,将目光转向世界本身,那就极其糟糕了。如果在整个大学阶段,同学们都始终想着如何领会“出题人”的意图,继续这种与人的游戏,那么,你们将错过学习如何与世界本身(而不是与权威的意图)互动的黄金时机。

上面谈过,在与自然的游戏当中,自然科学是非常容易想到的典型。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主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样是与自然的游戏,而不是与人的游戏。因为决定这些研究成败的,仍然是(广义上的)自然界的客观特质,而不是人类权威颁布的规定。一个语言学理论是否能够很好地解释语言现象,取决于这个理论和语言现象本身的关系;一个哲学论证是否成功,取决于这个论证前提的客观说服力和论证的客观有效性;一个历史考证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取决于证据的客观强弱。这所有的一切成败,都不是人类权威的规定可以改变的。与自然科学一样,一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概念系统确立,各个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里就充满了有待发现种种复杂关联、丰富的理论可能性以及危险的理论陷阱。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权威规定的。主流人文学者力图去把握的,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客观结构,而不是人类权威的偏好。

回到我们之前的问话题:中学与大学的本质区别。在某种意义上,大学里也有权威,不容胡思乱想。本质区别在于,大学里的权威不是老师或“出题人”,而是各个学科领域里的复杂客观结构。同学们的经验不如老师,因此在与这些客观结构互动的时候,你们更容易犯错。但老师的工作不是规定什么对什么错,而是帮助你们发现你们犯的客观错误。随着你们的进步,师生角色很可能渐渐互换。

为什么大学的学术研究需要细致得近乎钻牛角尖的思维方法?因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客观内容本身的确如此细致。只有竭尽全力地分析和批评,才可能掌握你的研究对象。这就是与自然的游戏。自然本身奥妙无穷(积木成塔的各种技术诀窍,往往远比父母对“放好”的要求更复杂,也更有趣)。各个学科学术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渐渐帮助你们认识到这点。而如果你们做的是与人的游戏,那么,只要达到对方所预期的复杂程度即可,没必要穷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与人的游戏当中,弄清权威的心意,原则上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可以在中学语文考试之后去查标准答案。但在与自然的游戏当中,我们往往永远不知道自然自己的答案是什么。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几种理论齐头并进,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各有优缺点,但我们并不知道哪一种是对自然本身正确的刻画,甚至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对自然的唯一正确的刻画。这种不确定性,也是我们在与自然游戏的时候需要渐渐接受和习惯的。

同学门将来对特定学科的兴趣会有强弱之分,对各个学科的价值判断也会有高下差异。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人类需要多元化的倾向,才能应对多元化的挑战。但这里的基本道理,对所有学科都适用。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大学里,我们要练习与自然游戏?为什么不能致力于培养迎合某种人类权威偏好的成功考生?针对这个终极问题,有一个终极答案:因为人类整体的存亡进步,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成功地与自然互动,不取决于我们能否迎合人类权威的喜好。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取决于Ta是否迎合权威的心意。但人类整体所需要面对的,永远是不以人类权威心意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代表人类尝试各种与(广义上的)自然互动的办法。在大学里,我们需要积木成塔的孩子,不需要快速学习标准答案的精明人物。但愿你们带着与自然游戏的执着和天真,将来成为真正有见识的人。

蒋运鹏

2020年10月15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