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 | 2017年两部现象级电影——《战狼2》与《敦刻尔克》比较谈

本文原载于《名作欣赏》2018年04期,

作者为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哲学系肖鹰教授。

非常高兴到北师大来和大家交流关于2017年备受关注的两部“全球现象级电影”,一部是我们中国的《战狼2》,一部是美国的《敦刻尔克》。

《战狼2》以接近57亿人民币的票房,不仅成为中国票房纪录的创造者——比前一位国产票房纪录创造者、2016年周星驰《美人鱼》的33.9亿人民币高出一倍,而且进入全球有史以来影片票房纪录的前55位。并且,《战狼2》获得了国内主流媒体绝对一致的高评和追捧。但是,反差极大的是,《战狼2》在海外上映,口碑和票房非常差:海外票房仅300万美金左右,内外比是99.7%:0.3%;北美各大电影网站评价分值均在40%左右。在国际著名的电影专业批评网站元批评网(www.metacritic.com)上,《战狼2》只有4篇评论,最高分60分,最低分25分。这种内外逆差表现,使《战狼2》现象特别需要学术剖析。

《敦刻尔克》的票房不错,全球票房5.25亿美金,进入全球有史以来影片票房纪录170位,但相比《战狼2》的8.7亿美金,还是低的。然而,《敦刻尔克》不仅是201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而且是全球口碑最好、获得几乎一致最佳评价的影片之一。在元批评网上,《敦刻尔克》的专业批评家评分平均94分,收集有52个专业批评家对《敦刻尔克》的评论文章,只有一个对他说“不”,没有中间的50到60这样的分数,有32家媒体的批评家给百分,包括《纽约客》《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所以,《敦刻尔克》是因为极佳口碑成为2017年的全球现象级影片。

《战狼2》的三个漏洞

《战狼2》讲述在一次非洲某国军事叛乱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兵“战狼”冷锋只身进入叛军占领区,解救被围困的中国侨民和当地民众的故事。电影序幕用一个两分钟的长镜头展示了在马达加斯加海域,作为商船私人保安的冷锋与四个海盗水下徒手格斗,并且将他们成串捆绑的情景。然后,影片闪回叙述他在三年前护送战友的骨灰回家,遇到战友家正被强拆,愤怒之中,一脚踢死了恶霸开发商,因此被解除军职并且入狱服刑。电影转入正片后,冷锋随他解救的商船来到非洲某国的首都。在这个港口城市,他倒卖中国商品,与当地人斗酒,还让一个无家可归的非洲儿童Tundu认他做“干爹”。该国突然爆发军事叛乱,冷锋带着Tundu在叛军的枪林弹雨中四处冲杀,来到中国政府撤侨的码头边。冷锋和Tundu登上了撤侨船,却通过手机得知Tundu的母亲Nesa被叛军围困在一个华资工厂中,其中还有47名中国工人被围困。另外在一座华资医院中,还有一位特别需要保护的援非中国医生陈博士需要解救。按照国际法,中国政府不能直接派军事人员前去解救他们。冷锋以非现役军人身份,主动向现场的中国大使请求只身承担解救任务。这次军事叛乱的首领是奥杜将军,他雇佣了欧洲最昂贵的职业雇佣军团队,“老爹”则是雇佣军头目。“老爹”的手下大熊带众雇佣军先期赶到陈博士所在医院,混乱中女雇佣军雅典娜枪杀了陈博士。冷锋驾车冲杀进医院,从中救出了援非医生瑞秋和陈博士收养的非洲女孩帕莎,在叛军一路疯狂追杀中,来到Tundu母亲所在的华资工厂。在工厂主儿子卓亦凡(张翰饰)和工厂保安队长、退伍侦察兵何建国(吴刚饰)的配合下,冷锋歼灭了围困工厂的叛军,带着中国侨民和非洲工人平安抵达中国维和部队驻地。

这部电影我看了四遍,在电影院看了三遍,然后在爱奇艺网上看了不止一遍,因为我需要把握每一个细节和为演讲课件截图。今天我们讲它三个大的漏洞。

第一个漏洞:

陈博士的新药从哪里来的?

电影中的瑞秋医生,影片没有直接告知她的国籍,从她的言谈中我们可以推测她至少是有美国绿卡的华人,更可能是美籍华人。在电影中,瑞秋和冷锋带着一个非洲小女孩帕萨,逃出华资医院,逃出雇佣军和叛军的追杀。

瑞秋发现冷锋的右手受伤了,问他是不是在瘟疫隔离区受的伤,如果是的话,要小心感染上拉曼拉病毒。瑞秋介绍说,拉曼拉病毒是一种迅速致死的病毒,如果被感染,在四到五十个小时之内就会死亡。她还特别说明,现在还没有研制出能够治愈这种病毒的疫苗。当天晚上,他们在华资工厂与“老爹”率领的叛军和雇佣军恶战之后,冷锋就爆发了拉曼拉病毒症,而且为了避免感染工厂人员,他们连夜冒雨到山洞里面躲藏。看电影画面,深夜冷锋已经进入了严重昏迷状态!说好了,没有药可以医治,那咱们就睡过去算了。所以他就睡过去了,当然睡过去还做了一些很蒂克的梦。但是第二天早晨云开日出,一梦醒来的冷锋不仅死里逃生,而且完美恢复。这奇迹是怎么出现的?瑞秋告诉冷锋:陈博士收养的非洲女孩帕莎,是拉曼拉病毒感染的自愈体;陈博士从帕莎身上提取元素研制成了治愈这种病毒的疫苗。她昨晚将这种还没有经过活体实验的新药注射到冷锋身上,冷锋就被救活了。

一天前后,瑞秋医生关于有无治愈拉曼拉病毒的说法前后明显矛盾。在一个从业医生身上,这种前后矛盾是不应该出现的。这是剧情的一个漏洞,但这个漏洞可以说是口误,我们不要太追究,因为毕竟是商业片,它不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但是最关键的是这个新药,所谓陈博士发现的新药,瑞秋是怎么把它从敌军云集的华资医院带出来的?回看剧情,瑞秋和冷锋原本不认识。冷锋到这个华资医院是为了解救陈博士,陈博士在冷锋到达之前被雇佣军枪杀而垂亡。陈博士临死之前告诉冷锋,要他把帕莎带走。这个时候瑞秋一直在抢救陈博士。紧接着陈博士死亡,在混战中,瑞秋仓皇抱着帕莎直接奔上交锋的汽车。她只穿着医生工作服,没带任何东西,没带任何箱包,只是抱着这个非洲小女孩。冷锋也是在敌军重围中且战且退,仓促跳上瑞秋开动的汽车。在逃脱敌军追杀之后,行车去华资工厂的途中,瑞秋发现冷锋受伤了,她叫坐在后排的帕莎把药箱拿过来。那么这个药箱应该是谁的?从电影情节推理,只能是冷锋备用的。这个药箱中不会预先存放“陈博士发明的新药”。电影没有展示或暗示瑞秋怎么把这个“陈博士新药”带上车的,它也没有提供契机让我们可以设想瑞秋医生会有第六感官,事先知道陈博士会被雇佣军枪杀,把这种药暗藏在身上。那么,这个让冷锋起死回生的“陈博士新药”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知道。

没有“陈博士新药”,爆发了拉曼拉病毒症的冷锋一夜之间就会死亡,电影就演不下去,否则剧情要大大改变。所以,让陈博士的新药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冷锋垂死之夜的山洞中,是《战狼2》的一个大漏洞。联系昨天瑞秋还告诉冷锋根本没有这种药,这种药的“神出现”就特别雷人了。

第二个漏洞:

在举手就可擒杀冷锋的时刻,“老爹”为什么放弃?

在华资工厂的第一次遭遇战中,雇佣军头目“老爹”带着上百号人马,把冷锋逼到了一个墙角。这时冷锋只带着一把枪,就地拾起一弹夹子弹。我们可以说冷锋这时有满弹夹子弹——几十发子弹。但是,围困着他的是百十号持有各种轻重武器的雇佣军和叛军。

我们离开剧情分析,先看一个细节,冷锋躲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一面墙倒塌了。大家看一下原来这个墙的质地是什么?从表面看这应该是砖墙。对吧?然而,其实它不是砖墙,而是搭建的内景泡沫墙,这“墙”倒塌下来的时候非常搞笑,你看那个特写镜头,冷锋头上、脖子上没有任何砖石粉尘。他身上头上飘洒了一些白色碎屑。这是什么?视觉上看是泡沫渣。可见这电影的美工活太粗糙,实际就是偷工减料。更搞笑的是,冷锋翻身脸朝上的特写镜头显示,他的嘴角流出了一线鲜血,这就是说他被倒塌的泡沫墙砸成了内出血。然而,虽然被砸得内出血,特写镜头中冷锋的脸,不仅一尘不染,而且红润光鲜,完全是小鲜肉的状态。这种美工和化妆,在美国商业片里面,不要说一流、二流,就是三流影片都不会出现。

我们回头再看刚才说到的《战狼2》的剧情。冷锋在“老爹”率领的百十号人马的严严实实的包围中,面临着束手被擒,或者被枪杀的局面。不管怎样,反正冷锋被逼到这个角落的时候,他已经没有任何可以逃脱或者生还的可能,除非出现奇迹。当然,奇迹真的出现了!就是叛军总指挥奥杜将军突然勒令“老爹”带队撤退。奥杜将军先是发射撤退的信号弹,发了两通,“老爹”不服从,然后就隔空喊话,对“老爹”吼叫让他“赶紧滚回来”!电影画面上,显示了这个“老爹”非常疑惑,非常不爽,因为眼看就可以把冷锋枪杀或捕捉。但是,“老爹”不仅听从“命令”马上撤退了,而且一枪不发地撇下冷锋不管了。然而,“奉命撤退”的“老爹”回到叛军总部,干了什么呢?他听了叛军总指挥奥杜将军几句斥骂之后,就当着叛军众大小头目的面,一刀把这位最高领导给干掉了。原来,对于“老爹”,这个叛军总指挥、雇佣军的金主,不过是一只菜鸟。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作为雇佣军头目,“老爹”的主要行动是奉叛军总指挥之令,捉拿中国援非医生陈博士。陈博士正在研究医治拉曼拉病毒症的疫苗。对于这个正在爆发拉曼拉病毒瘟疫的非洲国家来说,抓住陈博士就掌握了控制这场大瘟疫的技术,也就可以控制这个国家。在华资医院冲突之后,冷锋和瑞秋带着帕莎逃走了,随后赶到的“老爹”通过医院监视图像很快确认了两件事:其一,陈博士死后,帕莎是他获取病毒疫苗的直接来源;其二,冷锋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兵中的精英战斗人员,现在是“老爹”抓获帕莎的唯一障碍。在叛军总部杀死总指挥奥杜将军之后,“老爹”当即委任叛军二号人物代替奥杜将军做叛军总指挥,并且宣告说,只要“杀死冷锋,抓住帕沙”,这位新晋总指挥就可以成为这个非洲国家的主宰。这就是说,至少从华资医院冲突之后,“老爹”就非常明确自己的作战目标是“杀死冷锋,抓住帕沙”。同时,叛军总指挥奥杜将军仅仅是一个被他随意处置和替换的傀儡。从前后剧情逻辑看,在得到奥杜将军撤退指令的时候,对于这个“菜鸟指令”,“老爹”既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也可以在“遵命撤退”之际,顺手枪杀冷锋——电影场景显示“枪杀冷锋”不过是“老爹”举手之劳的事,甚至无须他动手,只需一个眼神示意,跟随他的雇佣军和叛军就会在顷刻之间让冷锋丧命于乱枪之下。在《战狼2》中,“老爹”是一个什么角色?他是欧洲要价最高的雇佣军头目,是一个阅历丰富、武技高超、心狠手毒而且精于谋略的杀手头目。这样一个超级邪恶杀手,为什么将自己亲手置之于死地的敌手放生?

目标明确,敌手明确,而且时机正好,“老爹”为什么不直接对冷锋下手,而要撇下冷锋,转身回去应付不堪一击的叛军傀儡头目奥杜将军,然后再折回来与冷锋拼杀?我们只能说,“老爹”脑子出了问题,神经短路了,一加一等于几算不清楚了。然而,“老爹”自己不是编剧,不是导演,他只是被导演操纵的一个蹩脚角色。导演让他把冷锋逼到墙角,他做了;导演让他撇下被置于死地的冷锋,“服从命令”撤退,他做了;导演让他简单干掉那个命令他的叛军总指挥,他做了……他不需要逻辑,不需要条理,因为导演没有给他逻辑和条理。

然而,“老爹”的无厘头行为,归根结底来自导演加编剧吴京本人的无厘头。“老爹”的“神撤退”,导演加编剧的吴京不仅要让男一号有“起死回生”的奇迹,而且要让剧情有一个大逆转,因为缺少想象力,所以用了这个简单拙劣的“神撤退”作梗。吴京导演对这个剧情逆转的野心有多大,这个“神撤退”漏洞就有多大。

第三个漏洞:

在非洲叛军眼中,中国国旗为何此一时彼一时?

在对《战狼2》的官方宣传和媒体称赞中,最为乐道的是影片结尾部分,冷锋打着中国国旗,率领满载中国工人和非洲工人的车队顺利通过正在开战的叛乱交战区。在这里要明确的是,我们是在讨论《战狼2》这部电影对中国国旗的国际影响力的表现。我们在此要追问的是,从这部电影的叙事逻辑来说,打着中国国旗,能不能让交战双方停止战火,让满载中国人的车队平安通过?影片让我们看到,战斗中的政府军看见打着中国国旗的车队,就高叫“这是中国人”,并且停止射击;然后是佩戴红巾的叛军,看见打着中国国旗的车队,也同样高叫“这是中国人”,并且同样停止射击。在电影前面部分,叛军总指挥奥杜将军两次出现,在两个场景中都斥责雇佣军“老爹”枪杀中国人,宣称这是给他惹麻烦。奥杜将军对“老爹”宣称:“不能枪杀中国人,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们获得政权之后还要等着中国投票确认我们的合法地位。”然而,叛军是不是真的不杀中国人?《战狼2》让观众看到的完全是相反的情况。在电影前半部分,叛乱一开始,叛军冲入一个华人小超市,进行抢劫和枪杀,一个女叛军对着三个人疯狂扫射,这三个被无辜枪杀的人,一个是非洲黑人,另两个是亚洲人——按电影的叙事设定,应当被认定是中国人。这就是说,叛军滥杀无辜,并不是要把中国人挑出来避免杀害。

在电影大部分情节中,冷锋本人持续在和叛军、雇佣军混战。在华资工厂的第二场恶战中,冷锋被压在一块沉重的钢板下面,出不来。他仰躺着看到钢板外有一双行走的脚,他抓住一只脚,借力从钢板下挣脱出来。这个用脚帮助冷锋挣脱钢板压迫的人就是一个佩戴红巾的叛军。冷锋几个动作,简单利索地就把他干掉了。所以冷锋也是不分雇佣军和叛军,一样格斗、拼杀的。

在电影开始部分,中国海军少将对中国驻这个非洲国家的樊大使说,没有联合国授权,中国政府不能派军事人员进入叛乱交战区,不能军事介入。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冷锋收集并汇报了叛军和雇佣军屠杀中国人的证据之后,这位海军少将(应该是一位舰队司令)“接到上级指示”下令对叛军和雇佣军“开火”。在他一声令下,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海上至少有两艘中国军舰同时发射导弹,将以“精确打击”的方式摧毁在华资工厂进行攻击的叛军和雇佣军的全部坦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仅从冷锋个人的层面,而且从中国国家层面,我们已经军事介入叛乱冲突,而且打击的是叛军和雇佣军。中国海军少将在下令开火前电话告诉冷锋“当地政府已经正式向我国请求军事援助”,这就告诉观众,中国军舰对叛军和雇佣军进行导弹打击,不仅是为了还击这些暴徒对中国公民的屠杀,而且也是军事援助作为叛军对立面的当地政府。在这样的前提下,叛军还会与政府军步调一致,共同向中国国旗“买账”,主动停火为中国车队开道吗?天下有用这种逻辑玩自己的“叛军”吗?

导演给予叛军设置的不枪杀中国人的理由,是为了他们取得政权之后要争取中国在联合国为其合法性投一张赞成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有一票否决权。然而,在华资工厂冲突战中,叛军和雇佣军不仅公开袭击印有联合国明显标志的人道救援直升机,而且在这架飞机被击中坠地之后,肆无忌惮地用坦克群炮击和碾压。叛军和雇佣军敢于直接袭击联合国飞机,就是说他们对联合国本身都不在乎。既然对联合国本身都不在乎,叛军为何又要操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呢?这种“神逻辑”恐怕只有吴京这样的“神导演”才讲得通。

然而,《战狼2》关于中国国旗的叙事逻辑能否成立,最终的关键问题是这面国旗从哪里来的?多数观众可能只记得在影片结尾要通过交战区的时候,冷锋让退伍老兵何建国把国旗拿出来,何建国就从怀里掏出一面中国国旗。那么,何建国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把这面国旗带到身上的呢?我在第三遍看《战狼2》的时候,才看出是在“老爹”第二次率领雇佣军和叛军攻击华资工厂的冲突中,在联合国人道救援直升机飞达工厂之前,何建国从工厂一幢楼房前的旗杆上取下来的。这就意味着,这面中国国旗作为中国国家的一个标志,此前它是高高飘扬在华资工厂上空的。那么,为什么叛军和雇佣军两度攻击这个工厂,百十号人来来往往,横冲直撞,大肆屠杀,他们竟然对这面中国国旗视而不见。既然如此,叛军为什么在影片结尾的时候对同一面中国国旗敏感起来,而且倍生敬畏之情呢?请问,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突然改变了叛军的视觉神经和思维方式?答案恐怕天都不知道,只有导演吴京知道。

从对中国国旗前后矛盾的处理可见,《战狼2》是一部非常没有逻辑,也是非常不讲道理的电影。在这部贴着爱国主义标签的电影中,如此前后矛盾地处理中国国旗,足见导演对国旗的态度是轻率的,对国旗的认知也是非常表面的。中国国旗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公民和中国艺术家是自不待言的。《战狼2》把中国国旗作为一个关键道具和标志,却处理得如此矛盾,是整部电影在表现“爱国主义”上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大漏洞。

基于前面的分析,关于《战狼2》,我想与同学们分享三个问题:第一从主题来看,《战狼2》宣扬的是爱国主义还是民族主义?可能同学们现在不一定能够很明确地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区分开,就不要着急,我在第三部分会给大家做一些解释。第二点,从艺术来看,《战狼2》是艺术精品还是漏洞百出的商业片?这个问题在我刚才的讲解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第三点,从历史来看,准确讲从电影史看,《战狼2》是电影艺术创新,还是拙劣的模仿?这个问题,我在第三部分将给大家一个解答。

我对《敦刻尔克》的体验

我是偶然知道《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在观看之前,对它并没有抱特别期待。但是,观看了大概二十分钟,我就被深深震撼了。我当时就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特别激动,决定要写一篇评论。为了写评论,我又第二次去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觉得真好,我就带着家里人一起再看,所以我看了三场。至今我可能看过一百部电影,一百部电影当中,如果让我选十部最喜爱的电影,十部中肯定有《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的基本故事背景是“二战”的1940年5月末到6月初,希特勒军队把英法联军围困到法国西北部的敦刻尔克市海滨。在狭窄的海滩上共计有46万英法军人被围困。虽然敦刻尔克与英国本岛隔着英吉利海峡,只有26海里,并不遥远。但是,因为海滩空中有德国空军轰炸,海峡水下有德国海军鱼雷袭击,撤退是非常困难的。更严重的是,敦刻尔克是一个浅水港口,英国当时有最强大的皇家海军,但是因为驱逐舰吨位大,吃水深,不能到码头去直接接送被围困的军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开始估计最多只能撤出3—4万人。然而,最后在一周之内,救出了33万人,超出预计10倍以上,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大撤退的“敦刻尔克奇迹”,也创造了人类精神史上的“敦刻尔克精神”。

“敦刻尔克奇迹”是怎么创造的?英国政府在刚上任不久的丘吉尔率领下,实施了“发动机行动”:通过全国动员,招募了约八百只民船开赴敦刻尔克参与撤离被围困的英国军人和部分法国军人的行动。因为民船比英国海军的大型舰艇吨位小,吃水浅,可以直接到浅水海滩撤离人员,把他们摆渡到营救的军舰上,以便撤离。军民推手、万众一心、英雄奋战,实现了难以预计的大撤退奇迹,这就是“敦刻尔克精神”。

导演诺兰表示,他拍摄的“《敦刻尔克》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个逃生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一部悬念电影(Dunkirk is not a war film.It’s a survival story and first and foremost a suspense film.)”。全片106分钟,《敦刻尔克》没有战争的流血场面。敌军轰炸造成的伤亡景象,被置于远景中;在近景,呈现于画面的只是被置于战争恐惧和生机渺茫,等待救援更等待奇迹的求生的军人。对于英国远征军,“悬念”是被敌军围困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的死亡,更是望着26海里外、海峡对岸的家园而不知归途的迷茫。英军士兵汤米,从影片开始到结尾,一直处于生死未卜的逃生之中。他先在敦刻尔克市区从敌军的枪弹追杀下逃生,跑到海边,他与一位乔装成英军的法国士兵吉布森先后登上三艘不同类型的救援船,都遭遇了沉船,三次在极度恐惧中弃船逃生。汤米最后得救,而吉布森却悲惨地淹死于一艘被德军射击而沉没的商船船舱中。通过汤米的逃生遭遇,诺兰让观众强烈感受到敦刻尔克被围困士兵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比直接遭遇流血牺牲更深刻的恐惧,是切入到生命核心中的恐惧。

《敦刻尔克》以三条叙事时间线组成故事结构:防波堤上的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防波堤是遣送撤退人员的核心场地,由英国海军上校司令官波顿(Kenneth Branagh饰)任总指挥。在海上,道森先生(Mark Rylance饰)响应英国政府号召,主动与儿子及其朋友驾驶自家游艇前往敦刻尔克参加救援。在空中,英国空军飞行员法雷尔(Tom Hardy饰)和柯林斯(Jack Lowden饰)为保护地上和海上的救援行动,与敌军战机顽强战斗。这三条时间线在电影前部交替展开,随着电影的推进,在后半部逐渐交合,最终汇集为一。它们交汇的节点是道森先生的游艇,他和儿子先后救援了坠海的柯林斯和汤米,让三条时间上的人物汇合。这个汇合的情节具有“密切的史诗”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陆、海、空三个时间上的人物命运的内在关联,是祖国(Home)意义的深刻呈现。

导演诺兰使用了非主角、非统一故事和低表演性的纪实风格来拍摄《敦刻尔克》,整部电影给人非常朴实、自然和散文诗般的亲切感觉。但是在三个时间线索的从平行到交叉、从交叉到融汇的叙事组织中,显示了诺兰导演是以最平实自然的叙事风格揭示深厚、隽永的生命精神和人性意蕴。这部影片没有通常剧情片中的主角和配角,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逻辑联系和戏剧性的,他们只是由于共同的命运汇聚到敦刻尔克海滩。然而,诺兰导演却又通过细腻而不见痕迹的精致编织,把他们编织成一条千丝万缕密切统一的有机绳索,给人深沉浑厚的人性感染力。在整部电影中,寻找逃生机会,却又不断陷入生命困境的英军士兵汤米,是出镜最多、贯穿全片的人物。但他不是影片的主角,不是故事发展的灵魂,他是这场大灾难、大撤退的亲历者,一个被卷入战争、在生死线上的被动的逃生者。诺兰设计汤米这个人物,是要用一个还像娃娃一样非常年轻的士兵亲历者的眼睛观看战争。汤米就是一个持续经历战争恐惧、多场面向观众揭示深切的战争恐惧的角色。

《敦刻尔克》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诺兰导演没有去直接展示流血牺牲的场面,是一部没有血迹的电影。电影中没有出现一个德军的面目,我们唯一能知道德军就是从参战现场人员的口语以及德军的飞机当中获得。诺兰导演认为我们的战争电影发展到今天,比如之前有《拯救大兵瑞恩》等,有了这些战争大片之后如果我们再宣传血迹、血腥、惨烈,那么我们就不是艺术创新,我们就没有真正把我们的心进入到曾经真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的命运当中,他要进入亲历者的心中。他说他拍的不是战争片,是悬念片,作为一种悬念,作为一种紧张,重要的不是身体的,而是心理的,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的观众从心里去理解当时的参战人员,特别是像汤米这样的孩子式的战士所遭遇的战争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敦刻尔克》的伟大是超越了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无疑是一个电影大师,但是他的《拯救大兵瑞恩》代表了战争片时代还是直面战争、行动战争、格斗战争、表面战争,而诺兰的《敦刻尔克》是一种心理承受的战争,是一种精神战争。

然而,诺兰并没有把《敦刻尔克》拍摄成为一部在残酷的战争悲剧中生命悲惨无助的群像汇聚。相反,他在最深刻切入战争对生命造成危害和对精神造成创伤的同时,塑造了船主道森先生、指挥官波顿上校和飞行员法雷尔等不同身份的优美形象。这些人物在不同的位置上承受着战争的压力,但他们为了营救被困军人,真诚奉献,英雄奋斗。他们在国家最艰难危急的时候,真实而自然地展示了人性的美丽和力量。

我特别赞赏电影对道森先生的刻画。在影片中,道森先生是一个没有生活和情感背景介绍的“扁平人物”。但是诺兰导演用“简笔”刻画出了一个普通的英国长者在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候是如何担当和奉献的。他对从沉船上援救的英国海军战士——一个炮弹休克症患者——的同情和宽容是非常令人感佩的。这位战士因为精神恐惧,阻止道森先生继续驾船前往敦刻尔克,强行要求掉转船头返航英国,在争执中失手撞倒他身后的少年乔治——道森先生小儿子戴维的亲密小伙伴,导致乔治受伤死亡。道森父子俩为乔治的意外死亡极度悲痛,但他和儿子没有责怪这个有精神创伤的战士,反而用克制而真切的话语安慰这个战士。道森的表情和语言,让我们看到他对自己深刻悲痛的抑制,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他承受的悲痛不只是这位令人无比爱惜的少年的不幸死亡,而是战争对他的同胞和祖国的伤害。后来,通过道森父子援救的英军飞行员柯林斯与戴维的交谈,我们知道,道森先生的大儿子也是英军飞行员,但参战三星期就牺牲了。

作为撤退现场总指挥的波顿上校,如果从电影的象征性来说,这个人物代表着英国政府。他很少发号施令,言语和动作都不多。然而,这个形象洋溢着浓郁的英国国家精神和民族气质。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现场总指挥,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不仅要在前方和后方、上级和下级之间沟通,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竭力推进撤退行动,而且要时刻应对敌军在空中和海上的攻击造成的伤亡和危急情况。但是,在不断遭受德军突袭的防波堤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坚毅沉重又敏锐果断的指挥官。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士兵的热爱是包含在他的并不高大但是敦实的身躯中而自然流露的。如这条防波堤,虽然持续遭受敌军攻击而依然伫立,波顿指挥官在防波堤上的存在就代表着英国国家的意志和力量的坚守。在撤退的最后一天,也是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天,参与救援的英国民船纷纷向敦刻尔克驶来。当这些挂着英国国旗的民船在海面上千帆竞逐、进入视野的时候,波顿上校的眼神凝定了,随着他轻声念出单词“home”,我们看到特写镜头中他的眼中噙着泪水。Home这个词可以意味着家,也可以意味着祖国,当你远在海外的时候,这个“home”可能更大程度上意味着祖国。这时,银幕内外的人,都共同为“祖国”的温暖和力量感动和鼓舞。

法雷尔是一个英勇顽强的英军飞行员。进入空中不久,他的战机油表就失灵了,随时面临燃油燃尽、战机失去动力坠毁的危险,他拒绝返航,坚持继续执行空战任务。在另外两个战友先后被击落之后,他独自沉重冷静,可以说是从容不迫地与敌军战机战斗和周旋。在击落最后一架敌机之后,他的战机燃油耗尽,发动机停止运转,他只能滑翔飞行。这是临近傍晚的时候,天空出现霞光,海面和海滨晕染上了宁静的棕红色。在敦刻尔克海湾,大撤退已进入尾声,海面上的场景渐入沉静。法雷尔打开了战机舱盖,显然是准备弃机跳伞。然而,他同时看到了战机下方还在等待撤离的英法军人队列,他迅速关上了舱盖,让飞机继续滑翔。法雷尔是为了避免跳伞后战机坠落造成地面伤亡而放弃跳伞,他选择了具有巨大生命危险的迫降。这时候,整个世界归于寂静,在霞光中无声滑翔的战机,犹如一只浴火的凤凰优雅地向命运指定的目的地滑进。对于观众,英勇的法雷尔生死就在瞬间,但无论他幸存还是牺牲,他的生命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唤起了伟大和神圣的情怀。法雷尔把生死置之度外,驾驶没有动力的战机滑翔的画面,缓慢、优美、静谧,对《敦刻尔克》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心灵洗涤净化的历程,是在战争的恐惧震撼之后,重新体验世界的深刻秩序和价值的受洗仪式。当然,作为一种英国优美而温馨的浪漫叙事,法雷尔惊险而完美地完成了战机迫降,他的战机如神鸟一样平稳地降落到一片被霞光染红的沙滩上。法雷尔走下飞机,掏出佩戴的手枪,开枪引爆了战机。德军从他身后冲过来,法雷尔从容地接受了被俘虏。法雷尔这个形象,是一个诗意浓郁的浪漫形象,他展示的是英国军人英勇和自信的一面。与汤米所展示的恐惧和无助的一面相对的。

诺兰导演说,他的《敦刻尔克》讲述的不是一个关于英军胜利的故事,而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但是,在这场被德军围困的大失败中,诺兰导演不仅非常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没有血迹的战争”对个体生命的精神伤害,而且也将拯救个体生命的集体主义最深刻、最美丽地揭示出来了。《敦刻尔克》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真正的反战片,他直击战争残酷的同时,揭示了人性正义的美丽和坚韧。这是它感人至深的魅力所在。

电影如何表现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不知道同学们对这两个概念有没有区分。在国际政治学术中,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分的。这两个概念本身含义复杂,在现实运用中是有交叉和混合的,但还是应该有区分。尤其当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走向极端的时候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民族主义的危害性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也是对本国本身的。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英国记者叫奥威尔,他的著名论著《民族主义札记》专门讨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分。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一种防御性的国家意识。爱国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希望我们的国家强大,维护国家不受侵略、压迫、剥削,是防御性的。而民族主义的本质,根本上是一种针对其他国家的霸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歧视、帝国主义,都是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战狼2》现在的总票房是8.7亿美金。这8.7亿美金的构成,在北美地区只有272万美金,在国内有8.67亿美金。国内票房99.7%,海外票房0.3%。《敦刻尔克》全球票房5.25亿美金,居第170位。它在本地只获得了1.88亿美金,在海外获得3.37亿多美金。它的北美本土票房占35.8%,海外票房占64.2%。中国给《敦刻尔克》贡献了3.39亿人民币,《战狼2》北美票房1794.6万人民币,《敦刻尔克》在中国拿走的钱是《战狼2》在海外拿回的19倍。

历史上有电影以来前10名票房影片,票房最高的是《阿凡达》,总票房27.88亿美金,本土27.3%,海外72.7%。《阿凡达》当年在中国拿走25亿人民币票房,而当年我们全国总票房大概100亿多一点,把我们当时贺岁片票房的一半拿走,而当时有50部国产电影和它决杀。如果说你的文化宣传成功,你的票房宣传成功,一定要是顺差,而不是逆差,你才能谈你的国际号召力——所谓文化软实力。国内票房99.7%,海外票房0.3%,这个极度逆差表明,《战狼2》无疑是一部走不出国门的“国产爆款大片”。

最近看到新华社的子媒体《参考消息》的一篇报道,含混称西方媒体评价《战狼2》如何如何——我很怀疑这种含混的报道的真实性。这篇报道中说到所谓西方媒体认为,“与《第一滴血》不同的是,《战狼2》并没有将其他国家或其他意识形态妖魔化”。《参考消息》这个说法完全与我阅读到的西方媒体对《战狼2》的真实评论相反。西方媒体对《战狼2》反应非常冷淡,在为数不多的十数篇评论文章中,几乎一致地指出,《战狼2》严重模仿1985年的美国电影《第一滴血2》,而且沿袭了后者表现的大国沙文主义和“美国至上”——翻版为“中国至上”。《第一滴血2》是一部将与美国有敌对意识形态的国家——苏联和越南“妖魔化”的电影,《战狼2》通过冷锋和瑞秋的对话等手段,多处把美国、欧洲,甚至非洲国家妖魔化。这两部电影都表现了严重的冷战意识。

我们对《战狼2》和《第一滴血2》做一下比较。

1985年的好莱坞动作/枪战片《第一滴血2》是1982年《第一滴血》的续片。美国动作片明星史泰龙,是电影的编剧,并饰演主角兰博。《第一滴血》讲述美国的越战退伍军人、原特战部队的精英战斗人员兰博,回到故乡小镇生活,因为当地警察局长看他不顺眼,百般刁难,他忍无可忍,由冲突恶化到袭击警察局,以“袭警罪”被判服劳役五年。《第一滴血2》开始是兰博在一采石场服劳役,他在越战中的上级——特劳特曼上校找到他,告诉他如果愿意回到越南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完成任务后就可得到总统特赦。兰博接受了特劳特曼上校的建议,并随他来到远东的某个美军基地,见到这项计划的指挥官莫达克。兰博要执行的特殊任务就是前往越南军队的战俘营,侦察是否还有生存的美军俘虏。兰博执行任务前,莫达克明确告诫他“只能拍照,不得参战”。兰博与越南地下女交通员“可”合作,进入越军控制的战俘营地,发现了存活的美军战俘,并且在与越军一场战斗之后首先救出了一位美军战俘。得知兰博解救了一位美军战俘,莫达克在命令无效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安插的人,用手枪胁迫乘飞机前往撤离地接应兰博的特劳特曼中止接应行动,致使兰博和美军战俘落入越军手中。因此,特劳特曼和兰博都明白了这次行动是莫达克及其背后的美国政客操纵的一次政治骗局,目的是消除美国国内对“越南还有美军战俘存活和被监禁”的看法。作为俘虏,兰博不仅遭受了越军投入粪池等暴行的野蛮蹂躏,而且遭遇了专程前来审问的苏军中校普多夫斯基及其助手叶辛中士恶魔般的刑讯逼供。兰博在乔装成乡村送饭妓女进入战俘营的科的帮助下,从苏军的控制下逃脱。在转战途中,科被越军小头目击毙,兰博带着复仇的怒火,一人与苏军和越军殊死激战,不仅全歼了敌人,而且用他徒手缴获的苏军武装直升机将被囚禁的美军战俘带回美军基地。作为超级英雄,他在返程的途中,还与一架追逐而来的苏军武装直升机进行了一场惊险但最终大获全胜的空中战斗。

兰博作为“独狼式”(lone wolf)的超级英雄,不仅是一个徒手肉搏和枪战爆破的高手,而且是一个可以神奇驾驶车、船、飞机的全能战斗者。作为一个超级英雄,兰博是一个代表着自由正义的个人主义战士,权力和体制,不仅是他追求自由的敌人,也是他追求正义之路的制约者和破坏者。作为一个白人拯救者,兰博则以救世主的超越力量和超越精神出现在野蛮和邪恶的敌人面前,他以复仇女神的神圣意志摧毁敌人,从而拯救世界。在《第一滴血2》中,作为一个反体制的个人主义英雄,兰博在与行动总指挥莫达克所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斗争背景下成为一个孤立的独狼英雄;进入敌营之后,以莫达克的“中止接应”命令为转折,前半部分他与野蛮的越军作战,后半部分他与苏军作战。在这部影片中,角色的优劣善恶,完全是以民族/国家来分配的。该片生产的时期,是“二战”后东西冷战后期,美国正处于里根总统的强硬冷战政策时代。《第一滴血2》通过神化兰博的超级英雄形象而高调宣传美国至上主义的同时,明确丑化了作为冷战对立国的苏联,它不仅通过苏军中校普多夫斯基这个反派主角,而且通过影片中所有可以看清面目的苏军人物(比如最后追逐兰博的苏军飞行员)将“邪恶国家”的形象输入观众的意识中。

比较《第一滴血2》和《战狼2》,我们可以发现从角色设置到剧情设计,后者与前者有惊人的相似。兰博是一个越战退伍军人,是美军特种部队的功勋战斗人员;冷锋是被解除军职的原中国军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中的精英战斗队“战狼中队”的中尉军官;两个人都是“独狼式”的全能、超级战斗英雄。在武器使用上,两个人不仅都能随意使用各种轻重武器,而且都特别喜好并且擅长使用冷兵器弓箭。在战斗中,兰博徒手缴获了苏军的武装直升机;也是在战斗中,冷锋徒手缴获了叛军的坦克。在配角设置中,兰博的主要配角是向往美国的越南地下女交通员可,她救助了兰博,为兰博包扎伤口;冷锋的主要配角是原本信任美国的华裔女医生瑞秋,她也救助了冷锋,也为冷锋包扎伤口。这两个女配角,都爱上了各自的男主角,区别是可牺牲了,瑞秋幸存了。在反派设置中,兰博先遭遇了看守俘虏营地的越军小头目,一个野蛮而愚蠢的越南本土坏蛋,但他的真正对手是凶残、邪恶的第三国军人、苏军中校普多夫斯基;冷锋也是先与奥杜将军率领的非洲某国叛军混战,然后遭遇真正的对手——第三国凶残、邪恶的欧洲雇佣军首领“老爹”。在剧情上,两部片子不仅都是“爆炸、枪战和肉搏”充斥全片,用《综艺》评论《战狼2》的话说,就是“密集而紧张的动作冲击,让观众无暇顾及情节的漏洞和人物的矛盾”(2017年9月2日) ;而且,都是以一个“意外指令”逆转了剧情:在《第一滴血2》中,莫达克下令中止接应行动,致使剧情由兰博对战越军,逆转为兰博对战苏军;在《战狼2》中,也因为奥杜将军的撤退令,致使剧情由冷锋对战当地叛军逆转为对战欧洲雇佣军。值得注意的是,两部片子都对第三方做了意识形态丑化的处理:《第一滴血2》将苏军中校描写为一个邪恶国家的代表形象,《战狼2》则明确将雇佣军头目定义为一个仇视中国的欧洲种族主义者的邪恶代表。当然,两部片子更为本质的相同点是:无论《第一滴血2》还是《战狼2》,在跨国拯救中,拯救者出自主角所代表的单一国别,出自第二国别的人物“落后”/“野蛮”,出自第三国别的人物——作为反派主角的真正敌人,则残暴而且邪恶。

从上面的比较和分析可见, 2017年的中国电影《战狼2》是从内到外亦步亦趋地模仿1985年的美国电影《第一滴血2》的。非常可悲的是,《第一滴血2》在国际电影史上不仅是一部已有32年历史的老片,而且是一部臭名昭著的“反面教材”。我们在元批评网站检索不到对《第一滴血2》的评论,可能这个专业程度高的网站不屑于关注它。在另一个比较大众化的网站——烂蕃茄网站,有《第一滴血2》的专集,评分是30分,是烂片之极的评分。著名的资深电影批评家Canby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对于不崇拜这种电影偶像的任何人,‘兰博’就是一个滑稽可笑的陈腐角色。”(1985年5月22日)然而,冷锋正是彻头彻尾的兰博翻版。著名的电影批评网站罗杰艾伯特网(www.Roger Ebert.com)评论文章指出:“像史泰龙的早期明星片一样,《战狼2》教训你,敲打你,还要期待你欣赏。”(2017年8月10日)这是西方媒体中对《战狼2》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评价。

《战狼2》为什么“不能走出国门”?就电影技术而言,为数不多的国际评论普遍指出,《战狼2》只是堆砌了吸引观众眼睛的动作和军事影像,而缺少有情感力量和意义深度的故事情节;它不仅剧情老套,而且包含着许多逻辑漏洞,《纽约时报》评论文章批评《战狼2》时指出:“即使以动作类型片的标准,它也带着逻辑硬伤。”(2017年8月16日)但是,相对于它的技术性水平和错误的批评,国际媒体更严重的批评是针对《战狼2》令人质疑的思想内涵,《洛杉机时报》评论文章指出:“《战狼2》不仅充斥着平庸的设计,而且包含着爱国主义狂热。”(2017年7月27日)。多位批评家指出,《战狼2》是史泰龙在《第一滴血2》中塑造的“白人拯救者”(White Saver)的中国翻版。

在回应网友对《战狼2》模仿好莱坞动作/军事大片、神化冷锋的超级战斗能力的批评时,导演吴京在1905电影网专访中说道:“可能我这样会让有些人很反感。但是一个美国人一个人干掉一个师,身上还没中枪,他就是牛,就是美国英雄,我一个中国人打十几个雇佣兵没死就不行?我就得该死?……美国人就可以OK,中国人就不行,贱不贱啊?”(2017年7月27日)吴京这段话明显表现了对好莱坞大片“神化英雄”模式的认同和追随,以及缺少反思意识的对美国超级英雄的“强能攀比”。试图通过竭力模仿和攀比好莱坞神化的“美国英雄”来反对美国大片的“文化霸权”,并且宣示中国的文化实力,是一条走不通而且自相矛盾的电影路线。《纽约时报》等媒体的批评文章指出,《战狼2》的基本悖谬是“以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英雄模式表达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战狼2》之所以走不出国门(得不到国际电影市场和评论界的接受和认可) ,根本原因在于,作为该片的编剧和导演,吴京本人对爱国主义和国际社会文明精神及准则的认知包含着严重缺陷和错误,并且以其缺陷和错误指导电影的编剧和导演。

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是“电影如何爱国”,就是“电影如何表现爱国主义”。我认为电影表现爱国主义,绝不能走兰博式的血腥——民族主义路线。电影如何爱国?首先,我们要推崇的爱国主义应该是理性的、文明的爱国主义,要有一种国际关怀。其次,从艺术来讲,电影爱国是电影艺术的呈现;电影爱国不是靠喊口号,靠贴标签,不是打鸡血,洒狗血。其三,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艺术家必须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创新者,而不是把别人的东西瞎拼乱凑,不是拙劣模仿。

谢谢大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