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哲学的理解
——在世界哲学大会西哲联谊会上的发言
王路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哲学系
一、哲学是不是科学?
哲学是不是科学,这是一个问题。最初接触哲学的时候很痴迷,一段时间几乎话不离“唯物”“唯心”,特别是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这个说法,顿时感到热血沸腾。后来学习哲学,听到有人、尤其是科学家们堂而皇之地说哲学不是科学(science)时,总觉得有些底气不足,甚至颜面扫地。后来到德国学习,认识到与“科学”对应的德文是“Wissenschaft”,它的词根是wissen,即知道、认识的意思,终于感到释然:哲学当然是Wissenschaft;而且,science的拉丁文词根scio主要意思也是认识,其相应的希腊文epistemei 的意思也是同样。所以,我们可以坦然地说,哲学是科学。
既然是科学,就会有一些标准和要求。通俗说,就是要有一些规范性的东西。自然科学在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以群体的方式提供了这样的标准,最简单地说,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就是证明。哲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无法提供证明。我的理解是,哲学固然提供不了自然科学那样的经验证明,但是仍然要提供证明,这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析和论证。这样的分析和论证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是与哲学这门科学的科学性对应的,因而是最起码的要求。我认为,在规范性这一点上,哲学的典范是西方哲学,而不是其他加字哲学,比如一定不是中国哲学。今年的世界哲学大会取名“学做人”或“学之为人”,一看就是出自搞中国哲学的人之手。这无疑不是一个哲学的题目。或者,即使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哲学的题目,也可以随意的理解和谈论,直至远离哲学十万八千里。
二、哲学的历史是什么?
哲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从古希腊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经历了起源、发展、分化的过程。人们说,古希腊哲学是一个母体,今天的许多学科都是从它分化出去的。因此,人们特别重视古希腊哲学,特别重视哲学的源头。我认为,重视哲学的源头是重要的,但是一定要看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那么多学科从哲学独立出去之后,哲学并没有消亡,还在发展。这就说明,哲学有一些自身独特的东西。因为我们要思考,在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古希腊到今天,具有延续性的东西是什么?
与古希腊哲学相比,今天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加字哲学,即在“哲学”前面加字,比如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工程哲学等等。非常明显,这些哲学是古希腊哲学中所没有的。伦理学又叫道德哲学,因此也是加字哲学。它是从古希腊到今天一直延续和发展的东西。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认为它附属于政治学,而后人认为它属于哲学。谈论伦理可以有非常不同的方式,比如既可以像康德那样论述道德形而上学,也可以像今天许多人那样谈论环境哲学、谈生命伦理学。我常想,伦理学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如果是,它是不是也可以从哲学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学科呢?
今天哲学研究中与古希腊哲学有延续性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逻辑,另一个是形而上学。不同的是,人们将古希腊的逻辑称为传统逻辑,将今天的逻辑称为现代逻辑。如今逻辑是一个成熟的学科,许多人认为它已经从哲学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学科。对这一点我时常困惑:从今天的哲学讨论可以看出,逻辑和哲学依然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以来最出名的哲学家,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早期)、卡尔纳普、奎因等等,几乎都是逻辑学家。他们留下来的哲学名篇又如何能够分得出哪一部分是逻辑的,哪一部分是哲学的呢?至于说形而上学,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同名著作以来,它就明确了哲学是关于认识的研究,这一研究经历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不同的理论形态,比如本体论、认识论,而到了当代,分析哲学家们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一切认识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此可以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我们的语言,以此达到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所以分析哲学也被称为当代形而上学。纵观西方哲学史,我认为我们至少可以非常保守地说,逻辑和形而上学是贯彻始终的。
三、哲学的经典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会见仁见智。我的回答是看两点。一点是看哲学家们是不是都承认。这表明学术共同体的认同。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肯定哲学经典:一个人无论是搞形而上学还是搞加字哲学,或者无论一个人搞什么样的加字哲学,都不会不承认它们是哲学经典。另一点是看使用的范围。这说明了哲学的专业性。《形而上学》和《纯粹理性批判》肯定只有哲学系才用,而许多文献就不是这样。比如《论语》和《道德经》,许多人认为是哲学经典,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它们压根就不是哲学著作。它们可以在哲学系使用,在历史系和中文系也同样使用,于丹也可以讲得头头是道,风靡全国。
四、哲学的实质是什么?
我认为,形而上学与加字哲学是不同的。它们在名称上就不同。亚里士多德称它为第一哲学,从亚里士多德的命名看,“第一哲学”似乎也是加字哲学,因为它加了“第一”二字。但是,这个“第一”没有其他加字哲学字面上那种对象、地域或流派的涵义,而是关于认识层次的说明,带有比喻的性质,以此说明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因此,形而上学与其他加字哲学是不同的,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在我看来,假如认为哲学涵盖形而上学和加字哲学,则可以认为哲学是关于认识的科学。在这一说明下再对形而上学和其他加字哲学做出区别。比如形而上学是关于先验认识的研究,而加字哲学是关于与经验相关的认识的研究。假如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则可以认为哲学是关于先验认识的研究,由此与其他加字哲学、并与其他学科形成区别。
关于学科的探讨涉及对哲学的认识,可以当真,也可以不太当真,只是把它看作操作性的需要。这里我想说的是,既然涉及到学科,就要考虑规范性以及规范性所带来的一些必要要求。100多年前人们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挨打的境况,呼唤引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放眼今天,我国有了全面的巨大发展。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我们的发展是借助了这两位“先生”的帮助,我们对这两位“先生”认识得够不够,今天和今后还要不要继续与它们结盟。我认为这是一个时刻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关于自然科学,人们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而且也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我们当然需要“赛先生”。但是关于哲学呢?当人们认为哲学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当人们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的问题的时候,人们真的还需要什么“赛先生”吗?或者,当然人们认为哲学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的时候,甚至认为哲学要“学做人”的时候,人们还会想到“赛先生”吗?
五、哲学的作用是什么?
哲学要关注现实,要解决现实问题,这是许多哲学家的看法,也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看法。今天,一方面哲学家们抱怨哲学被边缘化了,另一方面人们批评哲学家对现实问题漠不关心或关心不够,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我觉得这些看法都是正常的,而且也有道理,却是与加字哲学相关的。今天的加字哲学已经很多了,但是依然赶不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问题。此人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彼人并不一定认为重要、迫切或重大。不仅如此,这样的研究可能时髦,可以获得项目,获奖,受到重视,但是却可能不被同行看得上,因为这样的研究缺少了哲学应有的特性,即我们所说的哲学这个学科的科学性以及这种科学性所要求的规范性。在我看来,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是至少一个悖论是可以看到的:当舆论说“哲学社会科学”的时候,要求哲学联系实际似乎就是合理的和现实的,而当人们说人文学科的研究要做冷板凳时,要求哲学联系实际似乎就是有问题的。因此,对于一些研究成果,哲学家们会讨论和评价它们是不是哲学,老百姓会说他们是不是喜欢,而科学家们会表示是不是在乎。我自己研究逻辑和形而上学,从来没有被边缘化的感觉,也不会在意这些批评。我觉得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哲学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尊重,绝非浪得虚名。因为它是科学,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方式说,它不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而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
哲学与哲学家的身份是不同的。哲学是哲学家探讨和研究的东西,是专业性的东西。哲学家研究专业问题,当然也可以关心现实问题。但是应该看到,一个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并不因为哲学家的身份就变成一个哲学问题。一个哲学家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由于加了一些哲学表达,比如内涵、外延、现象、本质、瞬间、永恒,就把它谈成了哲学。应该明白,一个哲学家谈这样一个问题,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可能不如某一个科学家谈得好,因为人家的知识背景与所谈的问题更接近;他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谈得好,因为人家对这个问题关注的程度和投入的热情和精力远远比他大得多。人们有权利要求哲学家关心现实问题,但是想一想,为什么人们不是这样普遍地要求文学家和史学家呢?为什么人们更少这样地要求自然科学家呢?究其原因,大概还是涉及到对哲学的理解。我以前也曾狂热地相信,应该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现在研究哲学多年,我不这样看了。我认为,假如哲学可以走出书本和课堂,那一定是加字哲学。加字哲学是可以研究的,也是有研究价值的,但还是应该注意一下科学性的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家奎因说:“智慧才是那种可能满足这些始终是迫切需要的东西:Sophia(智慧)才是必要的,philosophia(哲学)并非必要。”我赞同这个说法,尽管很多人,包括哲学家们不是这样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