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5月4~5日,由人文学院哲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奋荣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逻辑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丙所会议室举行。来自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学者,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学者约30余人参加研讨。
刘奋荣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和主要问题,指出在信息社会中研究主体的学习和信念修正机制、在多主体环境下的推理规律等问题的意义。四位子项目负责人分别主持具体方向的研讨。
“社交网络与博弈逻辑”子项目负责人、澳门沙金在线平台金岳霖讲席教授范丙申(J. van Benthem)报告了与刘奋荣的合作论文,讨论图博弈与社交网络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一视角如何进一步影响逻辑学本身技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哲学系博士生李大柱报告了针对图博弈删除链接建立的新的模态逻辑。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克莱恩(D.Klein)做了关于“逻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报告,讨论了如何将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刻画与逻辑研究相结合。
中国社科院教授刘新文主持 “基于证据的信念修正”子项目。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雷德博士(S. R. Rad)重点讨论了一种达成群体决策的重要活动——商议,以及对其进行逻辑建模的方法。西南大学熊作军博士报告了”跟随现象的动态混合逻辑 “,研究了在社交网络中广泛存在的跟随现象,即,主体如何收集并传递信息或证据,同时修正自己的信念。浙江大学董慧敏博士报告了“博弈中的规范的动态逻辑”,讨论了博弈中的个体利益或共同利益对博弈的影响,以及对于这种影响的动态逻辑刻画。
金岳霖讲席教授谢立民(J. Seligman)主持子项目“社交网络中的观念扩散“。北京大学王彦晶博士报告了与谢立民的合作论文,讨论在社交网络中专名和它们所指称的对象的对应关系,给出了具有名称个体指派关系的新的认知逻辑。法国图卢兹大学教授罗芮尼(E. Lorini)讨论了在人工智能中研究知识所广泛使用的信念库方法,如何使用信念库来建模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变化,以及如何基于信念库重新定义可能世界和认知逻辑。
“关于社会规范的推理“子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廖备水做了 “关于价值,规范和偏好的推理“的报告,讨论了如何将价值定义为一种与行为结果相关的广义偏好,以及社会规范与个体规范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琚凤魁博士报告了“作为道义逻辑的S5系统”,使用动态道义逻辑系统来刻画允许/禁止等规范性命题,讨论了 “白色栅栏问题“和”警示标志问题“的悖论情景。拜罗伊特大学教授罗伊(O. Roy)报告了”优先合并与交叉模态词 “的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优先合并的逻辑的基础上引入各种共享算子,并且对不包含名称的优先合并逻辑进行了公理化。
未能参会的其他项目组成员也通过邮件方式发来建议和问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Hanti Lin博士提出形式学习理论如何能够确保社交网络中学习朝着追求真理的方向发展。
研讨会还就今后几年的研究规划、如何有效发表项目成果等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