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陈来要求,基金会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准确把握定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陈来教授

陈来,哲学博士,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国学研究院院长,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
他师从哲学泰斗张岱年、冯友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国学研究之路上,陈来满怀着对国学的眷眷深情,同时也保持着攻坚克难的拳拳之心。这位当代儒者,立足传统却不守旧,吸取西学而不盲从,立志为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立言修德。
“中国主体,世界眼光”
在陈来看来,国学研究是漫长而艰辛的工作,要不得短平快。“中国主体,世界眼光”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口号,也是对国学研究的未来期许。

陈来在清华有两个身份,既是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又是国学研究院院长,他在接受“清华映像”采访时笑言:“我给学校打两份工,也是一种‘双肩挑’。”
清华在1925年成立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以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导师”为首的国学大师荟萃一堂。由于种种原因,国学院于1929年停办。令人欣慰的是,老国学院的精神和学术传统在八十年后再一次焕发光彩,2009年清华复建国学研究院,陈来出任首任院长。
“中国主体,世界眼光”,是清华复建国学院时设立的宗旨,也是陈来对未来国学研究的期许,更是对老清华国学院衣钵的继承。陈来说:“‘中国主体’是要突出我们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历史的理解,国学院本身就是一个彰显主体性的概念。我们要在与世界文化、与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密切沟通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
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领域长期耕耘的学者,陈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更加强烈的认同感,也有着身体力行的捍卫与弘扬。“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不断浸润和滋养,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和复兴有着重要意义。没有任何东西能取代它的影响,来给人民提供价值观、归属感、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
陈来回忆他的老师们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冯友兰(1895-1990)、张岱年(1909-2004)、朱伯崑(1923-2007)三先生相继去世,学术界突然发觉,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进入了“后大师时代”。“后大师时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燕园问学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以亲见、亲闻、身体、力行向我们昭示:大师可以被超越,但不能被绕过。只有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学习大师的治学方法,濡染大师的精神气象,传承大师的终极关怀,延续大师的学术慧命,日新不已,创造不已,才能铸就“后大师时代”的大师,推动中国学术的不断发展。
陈来先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张岱年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

1983年夏,陈来与导师张岱年(右)
摄于北大。
20世纪80年代,九旬高龄的冯友兰先生不顾“耳目丧其聪明”的危险,毅然决定重写中国哲学史。陈来先生受北京大学哲学系委托,协助冯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从此建立了与冯先生亦师亦友的学术因缘。

1986年夏,陈来博士毕业后,成为
冯友兰(左)的助手。
陈来先生领会到的冯先生和张先生的学问气象是不同的,所谓“冯先生似明道(程颢),张先生似横渠(张载)”。冯先生的“道学气象”表现为“乐易和粹,从容自得”(《默然而观的体验:记冯友兰先生》)张先生的立身之道则是“刚颜木讷,直道而行”(冯友兰语)。
图文来源:“中华孔子基金会”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