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下午,日本哲学会会长、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加藤泰史主讲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欧陆实践哲学论坛”第1期,在新斋104室作了题为“康德哲学与公共性问题——构筑‘全球公共性’”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哲学系教授韩立新主持,哲学系教授黄裕生、副教授陈浩和助理教授范大邯担任学术评论,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魏伟博士担任翻译。哲学系主任宋继杰教授以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卞绍斌教授等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加藤泰史的核心观点是,“理性的公共运用”是康德对“公共性”的一种新型阐释,它是建构法治国家以及“全球公共性”的重要前提。报告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首先,康德基于“源始契约”而初步构想了法治国家,即自由平等的独立个人,以统一起来的所有人的普遍意志为基础,引入公共正义的体制和合法的决定的权利而自发产生的组织。不过,尽管这一国家概念强调了理性的“法治”和制度化,但是它也面临这样的风险——法律退化为仅对弱者起作用的强者特权。
为此,康德接着又引入了“理性的公共运用”这一工具。“理性的私人运用”以现存的制度为前提,不允许对制度本身及规则进行质疑和反思,与之相反,“理性的公共运用”则强调个体应作为学者,作为没有地位和身份差异的公民,对现存的法律制度进行批判性反思。因此,根植于“理性法”的“源始契约”呼唤建立“法治国家”,而只有保障了无限进行“理性的公共运用”的自由,“法治国家”方能贯彻自己的初衷。
最后,加藤泰史认为,“理性的公共运用”兼具双重任务,一方面对国家范围内的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国家存在的样式进行根本性批判,进而突破国家的范畴,进入全球公共性层面。而康德之所以用“联合国”这一消极替代品来取代具有联邦国家性质的世界共和国,就在于他担忧联邦国家成为超级大国特权的幌子。
与会师生就“何为 ‘学者立场’”“世界共和国的危机”“康德的公共理性与哈贝马斯的商谈理性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加藤泰史,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日本哲学会会长。研究领域:康德、费希特、哈贝马斯等德国近现代哲学,现代应用伦理学,近现代日本哲学;近年致力于“尊严”概念的相关课题研究。主要著作:《Kant in der Diskussion der Moderne(现代性讨论中的康德)》(Suhrkanp Verlag,1994)、《西方哲学史重构试论》(昭和堂、2007年)、《全球伦理学》(ミネルヴァ書房、2009年)、《承认》(法政大学出版局、2016年)《尊严概念的动态》(法政大学出版局、201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