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人文学院哲学系“形而上学与逻辑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简报

2013年5月9日,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分文学院哲学系“形而上学与逻辑研究中心”举行了学术讨论会,王晓朝教授主讲,中心副主任田薇教授主持。

以“跨文化视野下的希腊形上学反思”为题,王晓朝教授介绍了他过去十几年间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结合两希文化,结合哲学与宗教的交融,结合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结合学界关于being的讨论,探讨希腊文化的实质性问题。在报告中,王晓朝教授除一般性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还重点讲述了自己对希腊文eimi一词的多义性的看法,包括这种多义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延续和变化,比如从希腊文eimi到拉丁文esse、再到英文being(或德文Sein等)等不同语言的转换,以及在其转换过程中不同含义,尤其是其哲学含义的延续和变化。具体到中文对它的理解和翻译,王晓朝教授认为,翻译和理解不能截然分开,应该在不同语境下根据其不同含义选择表达其不同含义的中文来翻译它,包括翻译为“是”、“存在”等等。结合这些论述,他批评了王路“一是到底”(即将being一律翻译为“是”)的观点。

王晓朝教授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争论,其中最多还是关于如何理解和翻译being的讨论和争论。概述如下:王路教授结合王晓朝教授所谈eimi一词多义性的问题,阐述了为什么应该把它译为“是”,为什么要“一是到底”。唐文明教授谈了“God is”这个命题给西方哲学关于being讨论所带来的问题,其中显示出宗教与哲学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认为该问题的实质涉及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黄裕生教授结合海德格尔关于Dasein的论述,阐述了自己赞同王晓朝教授而不同意王路教授的观点,最后提出一个看法:如果being翻译为“是”,那么该如何面对海德格尔的论述,特别是其关于Dasein的讨论中那些关于“存在”(Existenz)的论述?田薇教授结合自己最近的教学与研究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疑问,仅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解他说的being(to on)主要是实体,即“是什么”,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后来的西方文献,特别是有了关于上帝的讨论之后,包括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似乎仅从“是什么”来理解being就不够了。圣凯副教授结合如何理解being谈了佛学经译的实践与经验,包括一些概念的译与不译。此外,大家对王晓朝教授谈到的其他一些问题也表现出极大兴趣与关注,包括西方哲学中的希腊性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化问题,等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