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第一编辑稿”公布

2010年8月8日,主题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和思想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我校主办,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关东学院、一桥大学、鹿儿岛大学和中国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侨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中日各高校和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北京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编辑部等学术科研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IMES秘书处理事长代理、印刷版编辑小组负责人Gerald Hubmann先生也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发来了贺信。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它却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自从1932年这部手稿全文发表以来,国际上对如何编辑这部手稿、如何评价这部手稿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价恩格斯在这部手稿中的地位,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论。

新MEGA(Zweite Marx-Engels-Gesamtausgabe)是从1975年开始由苏联和东德出版的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简称,也是我国正在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的底本。它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目前由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秘书处位于柏林的"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简称IMES)负责。2007年年初,为了解决在《形态》问题上的一系列争论,例如两人究竟是怎样合作的、两人对手稿的修改过程如何等,IMES正式决定为收录《形态》的新MEGA I/5卷增加一个特别的附录,即CD-ROM版(电子版),并将这一编辑工作交给日本东北大学大村泉教授负责,成立"新MEGA第I部门第5卷电子版编辑小组",该小组有5名日本学者和1名中国学者。

这一"新MEGA第I部门第5卷电子版编辑小组"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机构?目前的研究进展怎么样?截至目前有着怎样的与前人不同的学术发现和学术成果?为了让国内学者更好地了解"新MEGA第I部门第5卷电子版编辑小组"的相关具体信息和工作进展情况,澳门沙金在线平台韩立新教授作为"新MEGA第I部门第5卷电子版编辑小组"的成员之一,特邀作为小组成员的其他日本学者,与国内学者一起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据研讨会介绍,如今,"新MEGA第I部门第5卷《形态》电子版的第一编辑稿"的编辑已经接近尾声。这次研讨会上,作为该"编辑小组"成员的5位日本学者在我国公开了他们的"编辑稿",共包括: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图像版、经过高科技处理的"电子编辑稿"。这一"电子编辑稿"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整个修改过程,以及在编辑中所发现的理论问题等,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史上是第一次。

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新MEGA第I部门第5卷电子版编辑小组"的具体工作,同时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新MEGA第I部门第5卷CD-ROM版的详细情况,日本学者洼俊一、涩谷正、渡边宪正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日本东北大学洼俊一副教授给各位与会学者分发了他们编辑成果的部分样稿,详细介绍了"费尔巴哈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形态》)的电子版编辑工作的基本方针、编辑原则和具体工作进程,并通过投影向大家展示了《形态》"费尔巴哈章"电子版的"第一编辑稿"的具体图样。洼俊一样稿体例的明晰和精细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赞赏。

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用德语公开发表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日本鹿儿岛大学涩谷正教授概述了梁赞诺夫版及其以后各德语版,即阿多拉茨基版、新MEGA先行版和广松版的特征,并且用图例对比详细阐述了收录在新MEGA第Ⅰ部门第5卷中的CD-ROM版的内容以及它与现存各版的差异。之后,涩谷正还讲述了二战前期日本《形态》的翻译史。 日本关东学院渡边宪正教授认为,《形态》手稿对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和历史理论,是不可或缺的文献。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很难接近原始文本本身。由此而产生了以下几个后果:第一,只能在基于不正确的文本信息的前提下,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写作分工问题、恩格斯主导说、施蒂纳冲击说等问题;第二,出现了一种在文本编辑问题解决之前,不对《形态》进行深入研究的消极倾向;第三,出现了一种轻视文本的编辑问题的倾向,即断定即使弄清了文本的编辑问题,其大体框架也不会改变,或者认为做一些有限的引证就足以敷衍过去。这样一来,即使是曾经争论不休的马恩的写作分工问题也没有得到检证,《形态》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渡边宪正强调指出,《形态》原文的复原有利于打破这种现状。更重要的是,所谓编辑问题的最终解决,可以使所有研究者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当然,因为九成以上的原文都已公开发行,所以仅凭原文的复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颠覆迄今为止的理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期待会议珍贵的研究成果的出现。探求修改过程,第一,我们能够了解马克思等人的思考广度;第二,我们能够在他们与黑格尔左派等的争论这一脉络中,更具体地理解《形态》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理论生成过程;第三,我们还能根据《形态》探讨更多的理论课题。

但与此同时,大村泉也指出,他们《形态》电子版编辑小组的主要工作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章"的整个修改过程,但是还原之后,关于《形态》内在思想方面的深入挖掘和发展,则同时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