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市哲学会和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共同承办的北京市哲学会2022年学术前沿论坛暨“当代中国哲学的文化使命”研讨会于2022年11月13日在澳门沙金在线平台蒙民伟人文楼B219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同时开通了线上直播。来自北京大学、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首都多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本次论坛。
(与会学者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牛青山同志和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致欢迎辞。
(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牛青山同志强调,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全部知识和实践的积极成果的凝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做好“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为中国民族每个个体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必然的使命担当。今年的论坛以“当代中国哲学的文化使命”为主题,这既是对去年“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的探讨的延续,也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要求的贯彻落实,反映了首都哲学界繁荣复兴中国哲学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学会应有的责任意识和学科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主题,牛青山同志相信,从哲学的角度领会二十大的精神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意涵一定会更加深刻、更有深意。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牛青山同志致欢迎辞)
唐文明教授指出,我们共同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动时代,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运用哲学对时代进行反思,清醒而冷静地反映时代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本次论坛以 “当代中国哲学的文化使命”为主题,所承担的正是这样一份时代重任。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致欢迎辞)
上午的研讨会由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丁四新教授主持,共有三位专家作主题发言。
(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丁四新教授主持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彭永捷教授的发言以《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使命》为题。彭教授从中国是否存在哲学的争论入手,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危机和后合法性危机时代中国哲学学科的新生长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彭教授是“汉语哲学”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之一,他认为这一概念不仅指运用西方哲学的汉语译名来表达哲学,而且应当指运用汉语自身的思想语汇进行哲学思考、创造、写作与表达。以汉语哲学为标志的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将更有助于我们自觉思考哲学与我们母语的关系,更有助于我们自觉思考哲学与我们思想传统的关系,更有助于我们主动地吸收西方哲学,更有助于我们自觉思考引进哲学与哲学创造之关系。最后,彭教授表示,讲好中国思想的历史是中国哲学的使命,从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讨论到汉语哲学讨论的兴起,体现了哲学研究引领和激活时代潮流的学术作用。
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的发言以《新子学时代》为题。杨教授指出,先秦子学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原创时代,也是真正意义上以理性为主导的时代。名辩的思潮的出现对子学时代的展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所有的思想者都必须将自我辩护的意识内化到写作和思考当中。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心和关键,而普遍怀疑的精神氛围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处境。在思想权威受到质疑的时代,诉诸经典已经不再具有独力担负重塑价值基础的责任的可能,这决定了解决时代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危机所需达到的根源性深度。“新子学时代” 将是怀疑精神下中国哲学发展的一种局面,它必定是当代汉语思考能力的具体展现,且不能回避对根本问题的新的尝试性的回答,也一定会以某种方式涵摄分析哲学的某种态度。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唐文明教授的发言以《儒教文明的复兴与哲学的意义》为题。唐教授表示,“儒教”之“教”在广义上指教化,宗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含义。汉代的教化制度建设以“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为核心,与之相应的是以经学为主要形态的儒学;宋代的教化制度以书院的建制为代表,侧重于心性的理学与之相适应。当今儒教文明的复兴需要建构新的制度形式,康有为和马一浮等先贤的探索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新的制度形式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儒学形态的重构,而哲学的意义在儒学的重构中至关重要,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经典儒学的重新建构,二是历史儒学的重新定向,三是系统儒学的重新开展,四是实践儒学的重新开展。
下午的研讨会由北京市哲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李海峰副教授主持,共有四位专家作主题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刘震教授的发言以《当代易学诠释的演进与嬗变》为题。刘教授以在变革中找寻回应时代命题的答案、在反思中找寻中国式学术发展的路径为学术使命与目标,详细梳理了五四运动以来易学诠释史的三个分期及各时期的诠释特点,厘清了当前学界治《易》三种主要方法及各自的利弊。通过这一回顾和总结,刘教授指出,未来的易学研究存在三条可能的路径:一是通过对于不同治《易》路径的比较研究,呈现易学范畴的含义;二是研究治《易》路径所代表的政治观念与话语体系;三是研究治《易》路径比较研究视域下的易学发展史。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鹏教授的发言以《现代新儒学中的仁学——以冯友兰、牟宗三和杜维明为中心》为题。陈教授指出,冯友兰先生所论之“仁”包括社会之理、人之觉解、人之情感与人之境界等四重含义,仁学不是统摄性、全幅展开的思想系统,只是其体系的一个部分、一个层面;牟宗三先生所讲之“仁”包含一本义、创生义与坎陷义等三层要义,“仁”的本体性被发挥到了极至;而杜维明先生所谈之“仁”作为人的精神性和神圣性的本原,具有人性、精神性和宗教性等多重价值,绝对化、创造性、涵盖一切的仁本体不再被彰显,但一种关于内在生命力、精神性实体的形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相较而言,牟、杜、冯三位先生对“仁”的本体性的理解和建构分别处于“扩展至极”、“适度收敛”和“相当收敛”的位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双洪副研究员的发言以《古典学的使命与担当》为题。王副研究员从德国古典学的两种传统的争论切入,从中寻求当代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启示。王副研究员指出,以维拉莫维茨为代表的“历史—实证”主义传统强调历史客观性,使得古典语文学变成了“历史的古代科学”,弱化了古典与人的精神教养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以尼采为代表的新古典学传统则对前者展开了严厉的批评,并力图以整全的角度关注古代思想、现代境遇和人的教育。有鉴于此,发掘古典世界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事物应当是当代中国古典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此外,对中西古典学传统的理解与传承、对古典学教养教育的推行也是当代中国古典学不可推脱的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成纪教授的发言以《重建中国美学的历史论述》为题。首先,刘教授从美学与历史、中与西、古与今三对关系切入,深入分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处境。接着,刘教授总结了历史上中国美学史被重塑的三个维度及其相应的三种美学形态:一是接续五四传统,将中国美学史写成关于中国人的精神启蒙史的启蒙美学;二是继承20世纪新儒家传统,将中国美学史心性化的心性美学;三是呼应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义潮流,将文人艺术视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和正宗的生活美学。最后,刘教授探究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八个新的可能方向:一是从历史出发的美学史,二是中国美学的传统,三是中国美学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四是中国美学史的叙事形式,五是中国美学史的运动模式,六是中国美学史的演进规律,七是美和艺术的三重价值,八是中国美学史的视野。
在论坛的讨论互动环节中,与会专家和会场听众围绕“汉学”与“汉语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本身的合法性,当今研究中国哲学应取的研究态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易学研究的创新性发展方向,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历史境遇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探讨。
论坛闭幕式由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文兵教授主持。文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深度和专业性做了充分的肯定,并对论坛主办方表示了感谢。至此,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简介:
姓名:周心仪 工作单位: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中国哲学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