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清华儒学讲坛(第三讲):韩国儒家对朱子人心道心说的发明

2023年3月24日晚7点,清华儒学讲坛第三讲如期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厦门大学哲学系的谢晓东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韩国儒家对朱子人心道心说的发明”,讲座由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唐文明教授主持,陈壁生、圣凯、高海波老师出席,众多师生参与。

在讲座的开始,谢晓东教授指出韩国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争论是以朱子对该问题的阐发为中心的,并介绍了朱子人心道心说的基本结构。谢晓东教授指出,早年和中年的朱子受二程观点的影响,认为人心乃私欲,道心乃天理,将人心看成了必须完全否定的东西。但是朱子的晚年定论则是认为道心人心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理人欲的关系,而是认为天理人欲都是在人心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这就是人心通孔说。朱子的新典范强调了“道心为主人心听命”这个基本命题,影响后世巨大。接下来谢教授分别介绍了韩国儒家是如何对人心道心问题进行极富创造性的阐发的。

首先,谢晓东教授介绍了韩国儒者卢稣斋的道心人心体用说。他从东亚儒学视角出发,尤为重视卢稣斋对人心道心的论述。卢氏认为“人心为人欲,则道心为已发可也。人心为善恶,则道心为未发可也。”谢教授认为这提出了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人心本身兼善恶,那么道心(善)和人心之善是何种关系?也就是说,会形成人心之善恶和道心(善)这么三种善恶关系,也就是卢氏所说的“作三截看而已”。谢教授认为卢氏的构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和朱子的晚年定论有明显区别,但是本身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其次,谢晓东教授介绍了“李退溪的四端七情与道心人心平行同构说”。李退溪的核心观点是,“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把四端概念与七情概念以分属于理气的形式连接起来,是韩国儒学开辟的新论题。在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辩中,人心道心并未成为讨论主题,但却成为日后论争的一个焦点。换言之,李退溪认为,道心之于人心,犹如四端之于七情,两者之间具有平行性。由于李退溪的权威地位,其人心道心说,成为日后韩国儒学人心道心辩论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最后,谢晓东教授介绍了“李栗谷的反平行同构说和韩南塘三条路的比喻”。韩国儒者李栗谷的人心道心论前后有两种形态,可以称之为前说和后说,即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与“道心为主人心听命”说。前说是未定之论,而后说才是晚年定论。由于后说和朱子的晚年定论一致,基于韩国儒学对朱子人心道心说的发明的主题,谢晓东教授侧重于分析前说。李栗谷认为人心有善有恶,这个善不是朱学意义上的作为潜能的善,而是现实的善。于是心便具有两种善,道心和人心之善。因而,在朱熹和栗谷之间,出现了善的一本说和二本说的对峙。而南塘对道心人心之关系的阐述,是非常清晰的,谢晓东教授指出,这得益于他运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用三条路的比喻来说明道心人心之分与合。南塘相信“善”有一个共同的本原以及只存在一种善。就此而言,南塘避免了类似于李栗谷的两种善的陷阱。同时,南塘的相关思想标志着传统人心道心问题走向了终结。

在总结环节中,谢教授提到,作为东亚儒学的重要问题,人心道心问题有一个形成、转折与终结的过程。就人心道心问题的形成而言,朱子最为重要;就该问题的转折而言,李退溪、李栗谷最为重要;就该问题之终结而言,韩南塘则最为重要。朱子作为韩国儒学中权威最大的人,其人心道心思想总的来说是处于一种评价是非的标准的地位。

在讨论环节中,师生纷纷发言互动。高海波老师指出,人心道心、四端七情问题在朱子的思想中有所涉及但确实没充分展开,朱子学的进一步发展肯定要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如理气如何落实到心和情上,甚至包括人性,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这在朱子自身的思想中尚未展开,而谢晓东教授讲座中分享的韩国儒学中的相关说法将这个问题充分展开了。但是高海波老师也从“已发”和“未发”之中气到底“用事”或“不用事”出发,对韩国儒者的相关说法提出了疑问和思考。

陈壁生老师则从概念的角度谈了他对几位韩国儒者之争论的思考。并且指出,这些儒者对每一个问题的理解其实都是对他所处的境况的回应,这种回应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遥远的,但这种对概念或者问题的理解,哪怕是微小的差别都有他们的关怀在里面。陈壁生老师对讲座中提出的“社会儒学”这个概念也颇感兴趣,并谈了自己的理解。

最后,谢晓东教授一一回应了师生的问题,今晚的精彩讲座在一片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稿:刘大钊

编辑:刘大钊

审核:唐文明



Baidu
sogou